找到相关内容2331篇,用时3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居士佛教

    散心。偶然在庙里看到一本《大乘起信论》,他非常讶异,佛法竟然如此博大精深,于是发愿开始研究。等他到了英国去当买办,有机会接触日本的留学生,他委托这位同学将许多中国一千多年来,因为战乱而消失的经典从日本...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慨,认为我们没有办法成佛、证悟呢?诸位大德!不是这样的。如果你想要成为阿罗汉,你一定要出家,因为阿罗汉一定要断欲的,没有断欲是不可能证悟阿罗汉的。但如果想要成佛,诸位都是学习大乘佛法的...

    郑振煌讲述/陈淑蓉整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3541165.html
  • 什么是菩提心?

    ”仁钦冈白说:“没有利他的心就不可能产生发菩提心的愿望,就不能归入大乘佛法。因此仁慈和悲悯之心是极为重要的。”佛子陀美指出:“菩提萨埵们舍弃自己的幸福并替众生承受苦难。如果我把众生抛到脑后的话,那么即便我获得了大乘佛法又是有什么用呢?为了无际普天下的众生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而发至上的菩提心,舍弃自身的利益,通过直接的和间接地为众生谋利,这就是至上的上士。”佛子陀美一切教导的核心就是修行慈悲之心。...

    佛子陀美

    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4/0617283768.html
  • 圣严法师答:怎样辨明佛经的真伪?

    的经典,实质是民间信仰的产物。   早期的印度佛教史上,学者间就有大乘非佛说的论调,因为大乘经典的出现和流传,是在佛灭之后数百年。但是大乘佛法有其原始佛教的根据,只不过把思想的层面提高,予以哲学化,使它更博大、精深、玄妙,从人间推广而至于无限,所以说,原始的经典是以人间为物件,而大乘经典则是以菩萨为物件。   可是,大乘经典绝对没有离开原始佛法的基本原则,据因缘法而讲空、无,讲实相无相,据因果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学佛群疑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2113311721.html
  • 持守正念的功德是什么、有多大

    意思就是有了正念的坚固灯器,才能燃亮正法的明灯,以大乘佛法的慈爱之光遣除三界轮回的三毒无明黑暗。当然,令大乘佛法的爱心和慈悲传到千家万户,遍及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,这是每个大乘佛教徒的心愿,要想实现这个...

    索达吉堪布 讲

    修行|正念|功德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8/10470513447.html
  • 回顾皈依时发心:自己确实入佛门了吗?

    一心想得到寂灭,为了得到解脱而皈依。这种发心,按小乘佛法来说,算进入佛门,但是按大乘佛法,这也不算真正自入圣教。有出离心,对世间、对轮回没有贪念,想解脱、想成佛,但是解脱成佛并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众生,这才是上士道的皈依,大乘佛法的皈依,真正的自入圣教。...

    达真堪布

    |皈依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7272727322.html
  • 饶益有情九观察之三

    大乘的善知识,就可能成为大乘修行人;遇到小乘善知识,也可能趋向小乘的人。 其中除了第一个断根人和第八个不定根机的人以外,对其他的人,都应因材施教,对大乘根机人传授大乘佛法,对小乘根机人传讲小乘佛法,千万不能混乱、不能强迫。 比如说,我们不能勉强那些对大乘佛法没有兴趣,一心一意修小乘佛法的人去学大乘佛法,如果很勉强、很无可奈何地被迫学习,最终还是有可能会退转,因此佛认为,众生属于哪一...

    华智仁波切[造] 慈诚罗珠堪布[讲]

    |饶益众生|饶益有情|观察法|取舍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3/07392536357.html
  • 什么是菩提心?

    没有利他的心就不可能产生发菩提心的愿望,就不能归入大乘佛法。因此仁慈和悲悯之心是极为重要的。”佛子陀美指出:“菩提萨埵们舍弃自己的幸福并替众生承受苦难。如果我把众生抛到脑后的话,那么即便我获得了大乘佛法又是有什么用呢?为了无际普天下的众生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而发至上的菩提心,舍弃自身的利益,通过直接的和间接地为众生谋利,这就是至上的上士。”佛子陀美一切教导的核心就是修行慈悲之心。 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20239431.html
  • 戒的精神与意义

    楞严经》云:“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”由此可知,持戒实为入道之基石。  在佛法中,不论是大乘、小乘,以及禅、净、密、律各宗,都是以持戒为根本。在小乘来说,注重的是持身不犯。大乘佛法则更进一步,由戒相回归到戒体,所谓“戒体”,就是本具不生不灭的这念心,大乘佛法直接在起心动念处修,要我们这念心不起恶念、不住两边,时时觉察、觉照,这才是最微细、最高的持戒。因为身、口的造作都是从心...

    见牟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5544377.html
  • 马列主义的佛教观研究

    主义的两分法清楚、准确、全面的理解这个问题。  所谓精华,是指正统的佛教思想,即大乘佛法,笔者认为此部分是完全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观点相一致的,这也和著名学者苏渊雷的观点是一致的。苏渊雷在《大乘佛法与...。唯物论主张“客观世界可认识”,“主观反映有抉择”,“见之实践为真理”,这些与大乘佛法的不否认客观存在,而仅以主观执着为虚妄的见解,可谓是殊途同归。苏渊雷说:“观念为物质的反映而非其根源,思想是物质...

    余 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73556464.html
  •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复兴

   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复兴 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释净空教授发言  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说:"要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,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"。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的可贵之处呢正在于肯定"本性本善"、"本性本觉";以仁慈博爱化导一切众生,教人应当互相尊重、互相敬爱、互相关怀、互相照顾、互助合作,这就是本觉本善的自然流露。故能圆满达到化恶为善、化敌为友、化冤为亲、...

    净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00456634.html